首页 >  四海为家 正文

母亲的兄妹情深

编辑:月冰 作者:孙宪芳

这次回国初期,我曾有过陪母亲回山东老家看望母亲这边亲人们的想法。在陪伴母亲期间,也曾问过她是否有回老家看看的愿望?母亲讲:老家的父母亲都不在了,两个哥哥也走了。就剩一个小弟弟了,她身体也不太好,回去还得麻烦小辈们,就不回去了。既然母亲都这么讲了,我也就再未提及带她回山东老家探亲之事。

可是大侄女(大舅的亲孙女)7月份从千里之外的青岛来东北吉林市看望她姑奶(我母亲)及对我们的拜访,又勾起了我想和关内亲人联系的心愿。尽管我和大侄女曾经见面的次数只是区区的个位数,但那种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亲情是无法掩饰的。我从小就知道母亲和大舅的感情很深,而且,人们常讲外甥许多方面都随舅,而大侄女从小就在她爷爷(我大舅)身边长大,和爷爷很亲,许多爱好也受爷爷的影响和熏陶,她的拜访让我感到一种亲缘,这种亲,是“自来亲而不外”,我们无话不谈,越谈也越让我们彼此之间的亲情更加深厚,也越深深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和来之不易----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彼此能成为亲属,这是老天给我们彼此的缘分,应该让我们去好好珍惜和呵护。

大侄女的拜访勾起了我对大舅的许多记忆,许多记忆的画面仿佛就是昨日的情景,而且这几天我也时常想到大舅,梦到大舅。

于是,提起笔来写写大舅,写写母亲他们的兄妹情。

大舅与我父亲

我有三个舅舅。大舅是家中长子,1940年随我姥爷为了躲避日本人抓壮丁逃离山东老家闯关东到吉林市时,他才8岁。

刚到吉林市时,家里很穷,没有安身之处。幸亏姥爷找到一份帮富人在北山看坟场的工作,而且被允许在北山开荒种地。因为他们还提供3间住房让全家人安身,姥爷就接受了这份工作,这样全家就安顿了下来。因为弟妹都小,作为长子的大舅,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弟妹,帮父母开荒、种地的责任。因此大舅除了在山东老家小时读了两年私塾,就再也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学习。

吉林解放后不久,大舅就参加了工作,因为是在兵工厂工作(当时在北山的一个山洞里),当时属于保密的,家人只知道他工作了,至于在哪里工作,做什么,家人都不清楚。

大舅很努力,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,边工作,边自学,很快在专业方面成为了业务骨干,自此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,也因此受益一生。因为他工作专研,为人朴实,又会处理人际关系,很快在单位就取得了一些成绩。

全国解放后,在姥爷打算带全家撤离东北回山东老家前,大舅就带着新婚不久的大舅妈提前回到青岛,在亲属的帮助下先找到一家私营企业的工作,一年后调进机诫局工作,舅妈也在纺织厂找到了工作,他们全家就在青岛落户了。继后,全家几代一直生活在青岛。

大舅的一生都是在忙绿中度过的,在工作中兢兢业业,从一名职员到退休时的副局长,可以说他把一生的职业生涯都贡献给了青岛的发展建设的事业上。在家庭生活上, 大舅也是尽职尽责, 一生勤俭持家。大舅和舅妈一生先后育有三子都先后长大成人(据老辈讲,大舅和舅妈也曾有过一个女孩,但不知何故就早早夭折了)。在大舅家庭里,大舅一直是舅妈和孩子的主心骨,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柱,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。曾经,在大舅妈工作时期因生病治疗3年期间, 以及后期一生留下的后遗症(体质虚弱,药不离身)的护理,再加上二儿子后来得病的生活照顾,都是他亲历亲为,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。而今长子和三子现都已有自己的小家,也有了自己的下一代。 

而大舅对我的母亲----姥爷家庭里唯一的女娃,从小到大,大舅就对这个小妹妹呵护有加。有哥哥们的庇护,父母的宠爱,也养成了我母亲从小任性,胆大敢闯,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。从后来,18岁的母亲,一个女孩不像大多数同龄女孩那样接受父母包办,在家乡嫁人成家那样走寻常路,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,不顾大多数家人的反对而独闯东北去工作的勇气中体现出她的任性、胆大,不认命的勇气和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那时候,大舅尽管不舍,但确实是母亲的坚定支持者。

我的母亲

早在随姥爷全家从东北搬回山东后,母亲曾在青岛读书,那时候,母亲留在她大哥(我大舅)家,在她大哥的帮助下读书学习。那个困难时期,大舅家里也不宽裕,但对这个任性的小老妹还是很疼爱的,时常给一些学费和书本费。所以从感情上讲,相对其他舅舅,母亲和大舅的关系很好,也很亲,对大舅心存感激。

母亲独闯东北工作后,也帮助过大舅他们。当时那个时代----城市物质供应配给制、农村公分制的困难时期,再加上几年的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,母亲的北上支边不仅减轻了山东老家口粮的困难,也对大舅的生活粮食方面有了一定的帮助。尽管大舅在国家机关工作,算是国家干部(粮食供应比工人少),舅妈当时没有工作,家里孩子又多,家里的粮食供应是比较紧张的,大舅全家每个人供应的粮食才27.5斤/每月,而工作时的母亲,自己一个人就有41斤/每月,她根本吃不了,就经常换一些全国粮票寄给大舅,这样大舅就不用自己的口粮来换全国粮票供其到处出差使用,也对大舅全家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帮助。 又因为母亲上班后挣有固定工资(当时也算不低),母亲也经常寄钱到农村老家,让姥爷农村家里能有一些零花钱,从而帮小弟(我小舅)有能力组建了他自己的家庭。

后来母亲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,才有了后来的我们。大舅也曾经帮助我父母亲调往青岛工作,觉得这样亲人们能靠得近些,相互有个照应。尽管工作已经联系成了,但由于父亲的保守,不愿离开(他的)老家观念阻碍,最终我们没有回青岛,一直生活在东北。

在过去的岁月里,大舅和母亲兄妹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在我的记忆里,我们每次陪母亲回山东探亲或者游玩,母亲都要去青岛看望大舅和舅妈全家,互诉兄妹情思念之情,回来也时常提起他们年轻时的往事,倾诉一下他们彼此之间的亲情和牵挂,从而也增进了我这个大舅唯一的亲外甥和大舅的感情。

大舅去世以后,由于疫情的缘故和母亲年龄的增加,母亲再也没有回过山东老家。她也许不愿触境生情,让人伤感吧?只把那些曾经的过往,美好的记忆留在了心底里。这或许就是母亲对亲人最好的缅怀方式?

而我,对他们的兄妹深情有很亲近的理解,也把对大舅的那份情融入到对他的后辈的亲情里,愿这份亲情在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中能继续保持和传承。

2023-10-14

作者简介:东北人。早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,硕士,在国内任教多年。2001年全家移民加拿大,先在温尼伯 ( Winnipeg ) 居住、工作多年,之后全家移居温萨(Windsor)定居。现已退休。


网友评论

0 条评论

所有评论
显示更多评论

枫华之声电子杂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