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首页 >  神州风采 正文

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区何以成“稀土之乡”? 中国团队解密

来源:中新社 编辑:商均成

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,寓意“富饶的神山”的白云鄂博矿区以占全国稀土总储量九成、占世界探明稀土总量近四成的丰厚储量而成为“稀土之乡”。其巨量稀土资源究竟如何形成?这一谜团长期以来备受关注。

中新社23日报道,最近,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扬副教授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联合研究团队通过6年持续研究,在白云鄂博识别出4.3亿年前火成碳酸岩,将白云鄂博成矿时代从距今13.2亿年大幅修正为距今4.3亿年,并指出多期碳酸岩岩浆-热液活动是形成世界级稀土矿床的关键因素。

研究团队发现,白云鄂博早古生代碳酸岩岩浆活动贡献了超过70%的稀土资源,且以极富轻稀土为主要特征。

研究团队在白云鄂博实地开展野外科学考察。(图片来源:中新社)

这一颠覆“中元古代主导成矿”传统认知、揭开白云鄂博巨量稀土资源成因之谜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论文,北京时间24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《科学进展》上线发表。

李扬介绍,白云鄂博矿区的主要稀土矿物为独居石和氟碳铈矿,二者存在于一种被命名为“H8”的白云岩中,这是一种岩浆活动形成的碳酸岩,大致形成于距今约13亿年的中元古代,但稀土矿的定年结果却主要集中在距今约4亿年的古生代。成岩与成矿之间的巨大时间差对破译矿床成因至关重要,矿床发现近百年来一直未能获得突破。

本次联合研究团队自2019年开始在白云鄂博深入开展地质填图研究,系统厘定了白云鄂博矿区4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火成碳酸岩分布。进一步的定年研究显示,除形成于13亿年前的白云岩外,白云鄂博还广泛分布有形成于4.3亿年前的火成碳酸岩,说明早古生代的确存在可能携带大量稀土资源的碳酸岩流体。

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是否确定由这些流体携带而来?为进一步厘定两期碳酸岩对稀土成矿的贡献,研究团队对4件跨越12个年份、能够反映大尺度和长周期开采稀土特征的精矿样品进行精细研究,并对其中的独居石和氟碳铈矿进行定年统计分析,从而得出本项颠覆传统认知、揭秘白云鄂博巨量稀土资源成因的重要科研成果。

中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。(图片来源:中新社)

李扬表示,白云鄂博矿是岩石学、矿物学、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一块圣地,探秘白云鄂博矿床成因,不仅是人类对地球演化与自然规律的好奇使然,更是以理论创新指导找矿勘探和绿色选冶的必然,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引领稀土产业发展的能力。

他透露,“氧铅烧绿石”和“献华铈铌矿”等新矿物3月底在包头发布,至此,1959年以来在白云鄂博发现的新矿物增至24个(自2022年以来增至9个)。这些新矿物和新成果的发现,不仅丰富了世界矿物学宝库,而且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,对矿物学研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,也为摸清白云鄂博稀土等资源“家底”并综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。(完)

网友评论

0 条评论

所有评论
显示更多评论

枫华之声电子杂志